日本嘴上说着,最新防卫白皮书把中国定为“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”,听起来干劲十足。可私底下,日本政府却通知在台日企,台海真要出事,员工撤离“只能靠自己”,还明摆着不承认台当局。东京这套做法,究竟藏着什么心思?
日本对台立场,已从曾经高喊的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,变成了如今的“企业自负”。这个转变,绝非小事。
数据很说明问题。2022年,日企对台投资还有17亿美元。到了2024年,直接跌到4.52亿美元,跌幅高达73%,几乎是腰斩。
三菱、丰田这些大公司,从2022年就开始秘密演练撤离员工了。连日本官员,都“非官方”地跑去参与,可见心里真的没底。
石破茂政府上台后,前任岸田文雄内阁设想的“武力撤侨”计划,直接被搁置了。他们更强调非官方行动,而且对台当局,就是不承认。
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科尔比曾“逼问”日本,台海有事他们打算怎么做。日本的回应滴水不漏,就是不肯承诺什么。
这些变化,不是偶然。日本对局势的判断,显然有了重大调整。
促使日本对台政策大转向的背后,是他们无法挣脱的三重现实。这些制约,让东京不得不重新权衡利弊。
首先,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。福建平潭到台湾新竹才130公里,与那国岛到台湾也只有111公里。
解放军歼-20战机从浙江升空,仅需13分钟就能飞到台岛上空。推演显示,美军航母在相关区域的生存时间,可能不到20分钟。
日本自卫队突破解放军封锁的成功率,内部评估甚至不到5%。2021年阿富汗撤侨,日本只撤出1名公民和14名阿富汗人,500人滞留。
面对台海的复杂情况,日本深知自身撤侨能力不足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已将台湾问题设为红线,谁敢越线,代价都将非常惨重。
其次,是中日之间深度绑定的经济命脉。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,年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。
日本在半导体材料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,对中国市场和供应链依赖很深。一旦台海爆发冲突,中国在稀土管制等领域反制,对日本经济可能是“灭顶之灾”。
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时,曾对日本加征重税,这让日本不得不考虑为“盟友”买单的经济风险。
第三,是日本国内的民意反弹。冲绳知事玉城丹尼明确拒绝修建导弹基地,代表了当地民众不愿被卷入战争的呼声。
1945年冲绳战役的惨痛历史,日军曾强迫民众“集体自决”,这段阴影至今影响着民意。民众也质疑高昂的军费开支。
扩军要国民增税30%,但连三分之一的装备都买不齐。这种对“军事冒险”的反感,让日本政府做任何决定都投鼠忌器。
军事冒险这条路走不通,日本政府开始在经济和金融上展现务实的一面。他们正通过战略回旋和经济自救,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。
今年3月,中日举行第六次经济高层对话,双方达成了20项共识。内容涵盖绿色发展、银发经济和半导体合作等,显示日本正深化与中国的经济联系。
日本车企比如丰田,选择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,就是为了利用中国产业链,避开美国可能施加的关税壁垒。
日本经济产业省启动“供应链韧性强化计划”,推动电装、爱信等巨头将关键零部件产能从美国转向中国和东南亚。三菱商事也和中粮合作农业项目。
这些都说明,日本企业正将重心转向中国和东南亚,确保全球供应链的稳定。
在金融领域,日本也开始行动。财务省单周抛售500亿美债,创下三年来的最高纪录。
日本央行也正和中国人民银行密商,计划将货币互换规模从2000亿元人民币提升到5000亿元。这些动作,都透露出日本试图摆脱美元霸权的意图。
日本官员私下对日企说“自求多福”,这其实是对美国要求日本明确“定位台海角色”的一种巧妙拒绝。不是正面冲突,而是务实回避。
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也同样不愿承诺介入台海冲突,这反映出美国“以联盟制华”的策略,其盟友们并不都买账。
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“口是心非”,并非战略混乱。这更像是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中,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,做出的精明选择。
那份对在台日企的“自救”通知,与其说是冰冷的警告,不如说是对美国盟友要求的一种“婉拒”。
它更是一记警钟,彻底敲碎了台湾当局“倚外谋独”的幻想。历史和现实都清楚地告诉我们,真遇到台风,日本最终会选择保住自己的船。
他们的对华投资重心已经转向新能源和数字经济,这用实际行动证明了:中国市场的份量,早已超过了那些虚幻的军事同盟。
牛配资-股票配资网址之家-专业的股票配资门户网-股票配资平台个人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